死亡似乎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禁忌詞。我們很少有機會和他人探討有關死亡的話題,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時更是連“死”字都不能說,好像有關“死亡”的一切都只適合獨自一人思考和體會??墒撬劳龅降滓馕吨裁茨??本次推送讓我們暫時忘卻回避死亡的社會規(guī)范,一起看看死亡是什么,如何面對死亡~
死亡態(tài)度 ·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的存在主義哲學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的生命之中,有四大終極關懷:死亡、孤獨、自由、無意義。生命的脆弱性,喚起的正是我們的死亡焦慮。這種感悟或是發(fā)生車禍時的瀕死體驗,或是來自于年華逝去,或是來自于戰(zhàn)亂、疾病等等。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可能會讓人更加“真誠”地生活,更加看清自己身邊“有什么”,更懂得“活在當下”。從這些方面來看,存在主義哲學與積極心理學、正念息息相關。人們渴望長生不老,而有時,恰恰是“必然的結束”使人們學會好好生活。而生命的一部分意義,也許恰恰來自于他的“有限”和“短暫”。@行淵
死亡態(tài)度 · 當我們因死亡而感到恐懼時,我們在害怕什么?
但即使是最富有智慧之人,也可能很難對死亡的某些方面做點什么。我們可能尤其擔心自己的死亡會讓愛我們的人傷心欲絕。我們在死后可能不再會感受到這種剝奪,但他們還會。這可能也是人生悲劇性的一面。一種避免此種悲劇的方式是,以一種無人問津的方式生活——這樣也將不再有人需要哀悼我們的死亡。但這其實會更糟。關于死亡還有一點或許不那么壞的事情:死亡是公平的。不管人如何度過其一生,我們的故事都終將以一種方式結束:死亡。@蘇伊士
死亡態(tài)度 · 死亡與生命
生命與死亡相互對立卻又相互依存,同時存在,而非先后發(fā)生,只要生命存在,死亡就在生命的肌膚之下持續(xù)騷動。對于死亡的焦慮,是人類行為產(chǎn)生的重要動因。小到一個人的一生,大到人類文明的沉落起伏,都是死亡在生命表層之下持續(xù)騷動的結果。人要學會在死亡背景之下體味生命,這意為,永遠牢記死亡于心,對著生命中的一切禮贈心存感恩之心。永遠牢記:活著不是我們應得的,活著是恩賜。生命與死亡并非對立,死亡是生命的必經(jīng)之路,與青春期一樣,都是生命的一次蛻變,本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痛苦但又美麗的過程。@行淵
死亡態(tài)度 · 死亡來臨之際,如何保持平和?|《金色池塘》影評
《金色池塘》描述了80歲愛情的模樣,也讓我們體會到如何在死亡來臨之際,依然保持平和安詳。閱讀本文,你可以了解到衰老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也可以意識到衰老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死亡也不過是一段不會再有開始的結束。@文小寧
死亡態(tài)度 · 死亡并非終點 |《不知生,焉知死:法醫(yī)的故事》書評
《不知死,焉知生:法醫(yī)的故事》原名為《尸體在講述》,作者是從事法醫(yī)工作近60年的東京原東京都監(jiān)察醫(yī)務院院長,上野正彥。本書以質(zhì)樸嚴謹?shù)奈淖钟涗浟俗髡呗殬I(yè)生涯中的所見所聞,包括他與這些已逝生命打交道過程中的思考,讓我們對法醫(yī)這個職業(y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以另一種獨特視角來看待生命與死亡。@陳玨
安樂死 · 安樂死與心理學
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應該盡一切力量來尊重生命和保護生命。生命固然美好,但畢竟有一個終點。當一個生命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摧殘,處于死亡的邊緣,已無力再感受健康、快樂、幸福、尊嚴和價值時,是絕望而痛苦地等待死亡,還是理智而尊嚴地迎接死亡,這便涉及到一個長期以來對安樂死的討論。@李淵柏
死亡體驗 · 死亡體驗館 | 如何幫助我們幸福的死去
你最近經(jīng)常思考生命的意義嗎?你體驗過死亡或者瀕臨死亡的感覺嗎?你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最怕死亡?如果明天即將死去,你想留下什么樣的遺言?如果可以,你想赴死的時候帶走什么?在多地開設的死亡體驗館可以幫助我們回答這些問題。死亡體驗館通過將“死亡前置”,以死亡和重生的儀式感刷新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認知。這對于體驗者來說是一種心靈深處的挑戰(zhàn),棺材中的“靜思”環(huán)節(jié)可以讓體驗者聆聽更真實的心聲,看清自己的生活。@陳偉萍
臨終關懷 · 你也許回避但不可不知的臨終關懷
2017年2月份,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印發(fā)《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從床位、科室、人員設置方面提出相關要求,推動為疾病終末期患者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來自社會、政府、公益團體對臨終關懷的關注正在日益增加。那么,你了解臨終關懷嗎?《你也許回避但不可不知的臨終關懷(上)》將為你介紹什么是臨終關懷、臨終關懷的關鍵點所在,同時簡要介紹臨終關懷的發(fā)展歷史;《你也許回避但不可不知的臨終關懷(下)》帶你一起關注我國的臨終關懷服務現(xiàn)狀。@樸濟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39442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3082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56839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9758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57402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