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隔壁種田的
就是不想講啊,反正講什么都會被教育,這誰受得了啊,說不定有些事還要直接訓你一頓,所以我只能不交流了,就算交流也是聽他們講他們的事罷了,還要費盡心思接話,這樣我會很累,得耗費不少心力。
也許有人會說那是你父母,討他們歡心是應該的,但我自己一直處于耗費心力的狀態(tài),沒有訴說后不會被二次傷害的地方,就等于一輛車一直在廢油沒加油,真的承受不住。
@嘿嘿喲嘿嘿
最煩的就是,他們聽不進我說的,一個勁的說他們的說教,我還必須要聽,我的解釋、回答全然聽不進。
@杉木白漆椿子
通常還是很和睦。但我媽要是提一些關于我的什么學習啊生活啊方面的事兒,尤其是我抱怨點兒什么她就總是要給我一堆建議讓我去干這干那,而我只是想單純發(fā)泄一下情緒的時候就會很暴躁。
@小毛土豆雞
我的困擾是,盡管我很愛家人,但沒辦法和他們沒有邊界感的相處。
店長把這個題目發(fā)給我的時候,我心里就“咯噔”一下:這說的不就是我么……(笑)
毫不夸張地說,每次和我媽聯(lián)系,我都像是被迫吃下一頓“負面情緒自助餐”。焦慮、憤怒、抑郁、失望、委屈……在心里混成一團,消化困難。
因為基本上,無論對話一開始說的是好事還是壞事,最后都能變成“我做得不太行”的事。
舉個很小的栗子:
我:我們自己在家做了烤雞翅!
我:[精心拍攝的照片]
我媽:烤肉少吃,容易致癌
(3分鐘后)
我媽:再提醒你一下,微波爐別再用了
如果只是微信發(fā)發(fā)消息其實還好。我可以慢點回復、選擇性回復,或者干脆不回復;我可以先設置消息免打擾,平復自己的情緒反應,再回到對話中。
但打電話,可能是僅次于“住在同一屋檐下超過三天”的糟心程度了。我需要直面我媽說的所有話,同時直面自己的情緒反應。
我:媽,我被裁員了。
我媽:我早跟你說過,要把自己的路規(guī)劃好。私人企業(yè)就是這樣,都是人家老板說了算……你眼光要放長遠,別老想著掙多少錢,你就該去當老師,去事業(yè)單位,要么你就自己開公司。你下一步怎么計劃的?
我:我現(xiàn)在感覺挺累的,想先休息一段時間,再看看機會。
我媽:抓緊時間,你五險一金不能斷繳……人不能老歇著,老歇著就頹廢了……
很明顯,在即時對話中,控制對話走向和節(jié)奏的往往是更強勢、更有控制力的那一方——我媽。
如果你和我有“同款媽媽”,恐怕也沒少在和她聯(lián)絡時感到心塞。
你可能會像我一樣,經(jīng)常和她爆發(fā)爭吵,也可能會勸自己“認清現(xiàn)實放棄幻想”,畢竟“她這一把年紀了也沒可能突然改變,母女/母子關系這輩子都無解了吧”。
但,真的無解了嗎?
馬上又要到闔家團圓的除夕了,值此新春佳節(jié)之際,讓我們試著重新審視和媽媽溝通中的焦慮情緒。
讓我們先切換到“觀察者視角”,仔細看一看在和媽媽打電話的時候很焦慮的自己。
這段對話讓你感到焦慮、不安、不舒服……如果這些情緒會說話,它們在告訴我們什么?
它們有可能是在說:
你的情緒都堵在胸口,無法順利表達出來,因為似乎無論你說什么,都會被她否定。
你渴望被媽媽傾聽,但是她沒有這樣做,而是一直在向你灌輸自己的想法。
你渴望媽媽安撫你的情緒,但她不一定會這樣做。你不確定媽媽接下來會如何回應,你很擔心她接下來的回應是要批評你、指責你。
你因為她的回應感到困惑、不被理解,因為她說的和實際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似乎不是一回事。
你不希望她擔心你,但她就是無法停止擔心,你努力報喜不報憂,但事與愿違。
……
作為孩子,我們期待自己的情感需要能夠被媽媽滿足,期待自己被她看到、接納,但至少在這一通電話里,她未能滿足甚至拒絕滿足我們這些期待。
不僅如此,你可能還會觀察到一種更深層的心理矛盾:媽媽一邊在和我們保持話語的聯(lián)結,說著關心的話,讓對話繼續(xù)進行下去,一邊卻不斷用質疑、否定等方式在情緒層面上“推開”我們,無視我們當下的感受。
為什么她會有這種“別扭”操作?
因為,在我們焦慮的同時,她也在焦慮。
她可能在焦慮這些事:
擔心我們的生命安全,覺得我們還像小時候一樣沒有足夠的能力照顧自己。
擔心我們“學壞”“被騙”,因為受到他人、社會的影響而發(fā)生她無法控制的變化。
擔心我們無法過上她認為的“好生活”(回老家考公務員、當老師、結婚、生子……)
擔心我們離開她、嫌棄她、不愿意照顧她。
擔心無法勝任自己心目中“好母親”的角色。
……
而當她無力消化自身焦慮情緒的時候,她也暫時沒有能力與我們共情。
當我們深入分析媽媽可能在焦慮什么,我們就會看到,在那些總是走向沖突的對話背后,是我們和媽媽的“自我”在碰撞。
她希望我們的人生也可以按照她的期待來行進,盡管不切實際。而我們也期待她可以接納成年后的我們,繼續(xù)作為我們的港灣,就像小時候一樣。
前文提到,我們感到焦慮,背后的深層矛盾在于,媽媽一邊和我們保持聯(lián)結、表達對我們的關心,一邊忽視或否定我們當下真實的感受。
但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在一邊和她聯(lián)結,一邊在潛意識或顯意識層面否定當下這個無法滿足我們期待的媽媽呢?
我是這幾年接觸心理學多了之后開始覺得,我媽其實特別需要被傾聽。
但一直以來積累下來的問題太重太深,讓我不愿意去做那個傾聽她、陪伴她的人。打個電話都能心情跌到谷底,逃避對我來說并不可恥而且有用。
所以我也不太想給大家推薦什么所謂修復母女/母子關系的“科學”方法。關系問題難起來是真的難,紙上談兵不一定救得動,還難免給人“努力了怎么還是做不到”的挫敗感。
我也不太想重復那句“調(diào)整期待,接納關系的不完美”。誠然沒有完美關系,但誰沒點難以認清的現(xiàn)實和不想放棄的幻想呢?何況和母親的關系可以說是人這一生與自我關系、與他人關系的源頭。這么重要的關系擰巴了幾十年,要是能說接納就接納,心理咨詢這個行業(yè)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我現(xiàn)在在實踐一種更實際的解決辦法: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走不動就不走了。
這次你有精力了,可以試著和媽媽說點心里話,說著說著媽媽又開始單向輸出了?那就“我還有事下次再聊”;這次你累了,可以消極應對,假裝信號不好、手機沒電了……
只要關系延續(xù),就還有可能性。當我們不再把關系問題視作一個整體,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的時候,心理負擔反而會減輕。因為我們每次去處理的不是一整個關系的問題,只是關系中這一次遇到的問題。
而下一次會怎樣?等著瞧吧。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6541511 人想測
免費測試
512878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22825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70125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4145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