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主要是我錯了,但我父母是不是也有點錯? 10個回答
我可能是腦子進水了,問出這種問題,我愛我的父母,他們對我很好,我又不喜歡我的父母,他們的嬌慣使我獨自一人不能在社會中生存,縱容使我體重達到了170多斤,還不允許我死,要么就對我不管不顧要么就不要這么放縱我,我不知道怎么說,但是我知道肯定主要是我錯了,父母沒什么錯
匿名網(wǎng)友
2023-02-19 07:27:00
魏菊清 向TA咨詢 打賞
趙志宇 向TA咨詢 打賞
樓主好:
我是想要幫助你,并且得到你反饋的letmefly。
樓主覺得自己有錯,但是可能自己的父母也有錯,又覺得自己不應該問出這種問題,嗯,看得出來,樓主對自己的感情有一點復雜。想要在這里,為樓主送上一個溫暖的抱抱。
因為不知道樓主的具體情況,所以說,我們作為外人來說,可能只能提供一些比較普遍的看法,不一定具有針對性吧。
其實大道理就是如果我們要對一件事情進行歸因,定責任,總是要看具體的情況是什么,才可以有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可信的說法。想著樓主的描述,似乎樓主對于父母的埋怨主是要在教養(yǎng)方式上面,樓主抱怨比較多的是,父母比較縱容樓主,所以樓主目前來說,身材比較胖,似乎也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中立足。
不管是誰的責任,我覺得也許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如何來應對吧。古典老師說過人生規(guī)劃三葉草的模型,就是我們在做職業(yè)規(guī)劃的時候,要考慮到三個方面的要素,分別是能力,興趣,價值。如果通俗地講,我常常會對我的學生說,理想的工作應該是你能做好的(能力)。你想要做好的(興趣),還有可以賺錢的(價值)。
按照樓主目前的情況,如果是不能在社會中立足,那應該是能力應該是不足的,也不知道樓主的學歷是什么所以我個人建議,樓主可以依據(jù)自己的興趣,樓主應該還年青,這就是最好的資本,可不可以來一個學歷的提升。初中畢業(yè)的也可以經(jīng)單招去上一個職業(yè)技術學院什么的,總的來說,樓主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
與父母好好談談吧,阿德勒說過,人類的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同時也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就是說誰的責任要誰來負擔,可能目前來說,父母還是有責任來供養(yǎng)你的,而你是有責任讓自己變得更好,能力更強的。
也許最主要的事情不是抱怨過去與現(xiàn)在,而是與父母團結起來,一起看看未來的可能性是什么。阿德勒說過,不管生活給了我們什么,接納它,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怎么樣來使用這些給予。
目前來說,樓主可以知道自己的責任,嗯,負責任的說,你父母多少也是有點責任的。但是我們可以接受現(xiàn)狀,努力走向更好的未來吧。
希望可以幫到你,并且得到你的反饋,關注與點贊。
木子 向TA咨詢 打賞
你好呀,給你一個360度的擁抱。
從你的描述中,看的出來,你非常的糾結,一方面你覺得你現(xiàn)在的困境是父母的錯,是他們在縱容你,另一方方面,你又覺得這是你的錯,你不能指責父母,你不能不喜歡父母,因為他們是父母,你要是指責他們,你就是不孝,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個不孝的帽子太大了,很多人根本不敢戴,有的人自己對孝與不孝的要求非常苛刻,自己哪怕是懷疑依稀父母是不是做錯了,都會覺得自己不孝。
不知道你家的具體情況,但你貌似把父母放在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位置上,把他們直接神話了,于是你用順從他們的嬌慣來表達對他們的認同。
同時父母也在用他們的方式來回應你的回應。假設吃飯這件事,父母覺得吃肉好,于是做了肉給你吃。你覺得父母辛苦做了,你要是不吃他們會不開心,于是你就很認真的吃了。父母一看,我娃喜歡吃肉呀,那以后多給TA做,于是下次繼續(xù)做肉,而且多的更多。你又覺得父母辛苦做了,你就得吃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循環(huán),一個慣性很大,不容易被外界干擾的循環(huán)。
可以說,你們家的現(xiàn)狀,你的現(xiàn)狀,你父母的現(xiàn)狀,是你們所有家庭成員的共謀。大家一起努力構建了這樣的循環(huán),并且一起努力維持著這樣的循環(huán)。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父母不給你吃肉了,不給你做飯了,你會怎么樣?你大概會非常不習慣,甚至覺得他們對你不管不顧,他們不愛你了,對你不好了等等。然后你可能就會抱怨父母,或者要求他們給你做飯。
再想一下,如果他們做了飯,你決定不吃了,就是不吃了。父母會怎么樣呢?會怎么做呢?他們大概會覺得是不是飯不合口味,心情不好但那也不能不吃飯呀,想減肥但減肥也不能不吃飯呀。
其實你可以試一下,觀察一下,看看下一頓你只是平時一半的量,你的父母會怎么說,怎么做,你又會怎么想,怎么做。
這樣可以有意識的覺察你們之間在圍繞著吃上的心理和行為模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他們用食物在表達對你的愛,你用吃食物來表達對他們的順從和愛。
這其中大家都沒有錯,只不過是在合謀。食物只是承擔了媒介的作用,在別的家庭這個媒介可能是學習,可能是鋼琴等等。
讓你難受的,其實是你跟父母之間的關系。不知道你的年齡,但看在說,你不能自己去上學,父母也不能去陪讀,也就是說,你可能是個學生。但現(xiàn)在不去學校。感覺你一不去上學,你們家關上門,就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了,更加親密的團結在一起了,外人根本插不進去,你們也不想走出來。
這種深度共生的狀態(tài),最根本的原因是,位置沒有擺正了,最開始肯定是父母沒有把自己的位置擺正了,其實孩子出生以后,一直在跟父母分離,漸漸的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有了主見,再后來就要離開家庭。估計你們家并沒有給你這樣的機會,去引導你獨立,然后把你推出去,推到廣闊的外部世界,同時給你保留了安全的港灣,讓你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回來。
歸根到底,是家庭關系出了問題。建議你們一起去找心理咨詢師,做家庭治療。
至于怎么讓他們同意去咨詢,其實你在這段關系中也是強者,你也在左右關系的走向。相信你能找到讓他們跟你一起去做心理咨詢的辦法。
我是經(jīng)常又佛又喪,偶爾積極上進的心理咨詢師,世界和我愛著你。
戚平季 向TA咨詢 打賞
首先,對錯不是人,而是做的事情和行為。其次是賦予這個人的身份也不能說擁有一定身份的人,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
人人都會犯錯,只要可以彌補過錯,知錯能改就可以讓錯的事情變的好一些。
其次,170多斤只是體重,體重就是80,90,100,150,200,300都是一樣的,沒有什么不同,都是體重而已,所以,生命也是如此,不能因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就想要舍棄生命。體重唯一的區(qū)別只在于是否對身體來說是否健康。
教育方式也沒有對錯。只有不合適。對于嬌慣,寵溺,嚴厲都只是一種教育方式,教育方式?jīng)]有決定的好和壞,對或錯,而是要懂得因人而異和隨機應變。有的孩子適合慣養(yǎng),有的孩子適合嚴肅。
現(xiàn)在是你的現(xiàn)狀。有三個方面,健康,工作(適應社會),家庭關系
第一是最重要的健康方面。一個是生理方面,可以定期體檢,如果科學依據(jù)說你的體重有些健康方面的影響,我們需要合理健身,讓自己身體變的健康起來。二就是心理方面,你的社交方面,包括對生命意義方面,家庭方面,都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做調節(jié)和得到幫助。你可以做一個檢查,先看看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果沒有是最好的,我們只需要做社會適應方面的咨詢和情緒方面的調節(jié)就可以了(看心理咨詢不是一定是有心理疾病的,而是可以當做一個樹洞可以說心里話的地方)
第二,工作社交方面。
獨自一個人在社會中生活之件事情,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大部分的人即便是出門打工了依舊是和父母一起住,或者和伴侶一起,再不濟還有合租,員工宿舍等等,都不是獨立自主的,都是需要有他人幫助的,不管是分擔房租水電,還是擁有心理慰藉,都有一個地方是我們的“家”。所以不用覺得自己不能獨立于社會很失敗,這是我們大家都一樣的事情。
我們需要的是如何適應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和擁有自己的朋友。朋友的建立可以從興趣,周邊,同學中建立起來。工作中我們首要做的好的地方不是交朋友而是工作本身,這個就是技能的提升和工作勝任力,在上述提到的心理咨詢中有一個分類就是“職業(yè)規(guī)劃”你可以試試,知道一下自己的才能技能,適合的崗位行業(yè)類別之類也算有個啟發(fā)。
最后是適應,就是學會察言觀色,但是這一點呢,只要你工作做的好,可以給公司帶來收益,或者是一個勤勤懇懇的打工人,人情世故方便不精也沒事,只要不做的太不懂職場規(guī)定就行(比如尊重上級和前輩之類的基本禮貌問題)。以后的工作適應能力,會隨著你的閱歷慢慢提升的。
第三,家庭關系。
大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對你寵愛是好事,我們需要做的是把父母給我們的東西不論好壞都變成好的。比如拿做飯這件事,有的父母堅持要孩子學會獨立讓孩子學會做飯,這個孩子的未來可能 就是在家庭中擔任做飯這個工作的角色的(我認識的媽媽們都是這個樣子,包括一些會做飯的奶爸們)但是還有一種父母,寵愛孩子,不用孩子自己做飯,反正爸媽來動手就可以了,所以這個孩子以后也不會做飯,在家庭中至少不用負擔做飯的責任,可以做其他家務之類的(就是上述做飯的媽媽和爸爸們的伴侶,他們是完全不會做連泡面都不行的那種)
所以寵愛孩子和嚴厲的教育孩子,都沒有什么不好,因為這個孩子將來長大自己做父母的時候,并不會因為自己到底會不會做飯而餓死自己活著不會養(yǎng)孩子。
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父母的教育這一點,過好自己的日子。比如會做飯,那我就可以每天做好吃的,嘗試新菜系。如果我不會做飯,我可以找一個會做飯的伴侶,每天依然可以吃現(xiàn)成,我可以負擔家里的其他家務也可以是很和諧的家庭模式。
所以你可以試著理解父母,看看父母對你的成長是處于什么,希望你的將來是什么樣的,如果和你的想法“背道而馳”你可以現(xiàn)在開始改變。已經(jīng)上述的做法的例子。如果父母溺愛你不讓你做法,你可以和他們說:你們這樣確實是為我好,但可能有些不合理,因為只是對我現(xiàn)在好,將來我不會做飯怎么辦,你們做不動飯了怎么辦,現(xiàn)在我長大了,可以學會做飯,我也想做一頓飯給你們吃,你們不想嘗嘗我的手藝嗎。
慢慢的不僅僅是你接受到父母的教育,同時需要讓父母接收到你的想法,用三個人的想法來組建家庭模式,這個需要一個過程,你可以先從自身開始,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去成長。
高潔 向TA咨詢 打賞
林晨暉 向TA咨詢 打賞
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從問題中可以看出,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缺陷,導致孩子出現(xiàn)行為偏差和身體健康問題。同時,孩子自身也有問題,缺乏自控能力和責任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從而無法獨立生活。
針對這個問題,以下是一些建議:
1.家長要改善教育方式。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并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制定適合的教育方法。家長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和自控能力,確保孩子能夠在適當?shù)臅r候獨立生活。
2.孩子要更加積極地接受教育。孩子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積極主動地接受家長和社會的鍛煉。孩子需要重視自我約束和責任心,從而能夠逐漸獨立。
3.家長和孩子要互相溝通。家長和孩子之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法。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從而建立起更加健康的家庭關系。
4.孩子要注意身體健康。孩子需要注意飲食和運動,調整自己的體重,并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健康管理。家長要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障孩子的身體健康。
5.家長和孩子要諒解對方。家長和孩子都要互相諒解對方,并尊重對方的權利和感受。雙方都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問題,共同努力解決問題,建立起健康的家庭關系。
家庭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互相理解和支持。只有在良好的家庭關系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長,并最終走向成功,加油!
蘇瑞華 向TA咨詢 打賞
答:題主你好,我是心理咨詢師默默,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
【一個畫面】
看到你的問題,我的腦子中就出現(xiàn)一個畫面:一個超級大胖子躺在床上(當然你還夠不上超胖的等級吧?),一只手抓著流著油水的大雞腿往嘴里塞,另一只手抓著一瓶農(nóng)藥。兩個頭發(fā)花白的中年人彎腰站在床前,端茶倒水。
?
其中一個觀察著大胖子的臉色,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試探著說:兒啊,咱一上午吃了6個大雞腿了,咱要么歇一歇,中午給你做點素的?
?
大胖子白眼一翻,抬起另外一只手里的農(nóng)藥,作勢要往自己嘴里倒,嚇得2個中年人腿腳一軟,齊齊撲到床上,阻擋著,哀嚎著:兒啊,你可千萬不能想不開啊,我們就你這么一個寶貝兒,你要走了我們可怎么活啊……你吃你吃,你想吃什么都告訴我們,我們馬上去做……
?
【2件武器】
?
似乎你手里握著2件極其具有威懾力的武器來對付你的父母,第一件就是:到今天為止我的一切都是因為父母對我的嬌慣和縱容——當然你沒有責備父母的意思,只是陳述一個你看到的事實。這件武器的作用就是讓父母為自己從小對你的所作所為心存愧疚,為此愿意盡一切努力來彌補自己的過錯——在你的這個例子中,可能是父母嘗試來管束你,或者放棄對你的嬌慣,把你推出家門,不再給你資助,讓你獨自謀生。
?
第二件武器就是自殺——幾乎沒有父母不屈服在這件武器的威力下。這件武器的作用更厲害,它可以讓父母對你言聽計從,不敢有半點反抗。
?
我猜想,因為你說你沒有能力獨自一人生存,所以父母嘗試彌補自己過錯的努力,恐怕會讓你感覺非常恐慌和無力,為此你不得不使出第二件更有力的武器,迫使父母放棄自己的努力,重新回來照顧你。但這么一來,你又陷入了對自己不能獨立生存的恐慌,因為你心底知道,總有一天父母沒法再照顧你,到時候你該何去何從呢?所以你又開始反思父母對自己的作為對自己的影響,你的反思會被父母接收到,父母可能也認同,所以又重新開始了一輪循環(huán)。。。
?
【離家前的糾結】
?
這很像是孩子在離家之前的一段時間和父母的糾纏,一方面,覺得自己長大了,不再需要父母的扶持了,甚至覺得父母好煩,管得太多;另一方面,內心其實又缺乏足夠的力量和勇氣,總還是希望遇到風風雨雨,有一個可以躲避的地方。所以言行上難免就很糾結:既想推開父母,又想依賴父母。
?
這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大部分人青春期過后,就會慢慢確認了自己的能力范圍,也有勇氣離開父母走得更遠一點。但也有部分人,一直無法確認自己的能力,這在外部,跟時代的發(fā)展有關,同時對個人而言,一方面是缺少鍛煉機會,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內心的恐慌和自我批判壓倒了想要嘗試的勇氣,所以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積累自己的勇氣以及選擇自己的方向,好邁出試探性的第一步。
?
【我的建議】
?
對你來說,可能你就屬于需要更長時間的這部分人。那就告訴自己,我現(xiàn)在是在一個積累勇氣的過程中,也許吃得太胖也是我積累自己力量的一個部分。
?
如果你覺得父母承認自己的過錯可以給你更多的勇氣,或者卸掉部分自責的壓力,那你就嚴肅認真地跟父母好好談一談,告訴他們,他們以前什么樣的言行是如何傷害到你,希望他們道歉。當然我們的目標不是回到過去,讓父母重新把你養(yǎng)育一次。不過你可以明確地告訴父母,從今開始,你希望他們怎么做。
?
當然這要把目標分解,同時落實到具體可監(jiān)測的行為。比如現(xiàn)在的目標是控制體重,那你可以事先跟父母約定好,每頓飯具體吃什么,總量要如何控制,不要給你提供超額的食物。你可以一次性約好,也可以每頓飯前約定。或者干脆自己的伙食自己張羅等等,方法有很多,看你自己需要什么,以及希望父母怎么配合。
?
同樣,如果你是想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希望父母不要嬌慣你,那你可以羅列出父母嬌慣的行為,同時最重要的是提出希望,需要他們以后怎么做,具體的1、2、3……
以上,希望在對父母追責之后,你能夠更有勇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未來——不管有沒有父母的協(xié)助,那是屬于你自己的人生。
施星睿 向TA咨詢 打賞
先給題主一個 360°的暖暖的抱抱~
文字不多,但信息量卻很大。字里行間感覺到你的委屈、難過、無助、自責,對父母的抱怨和指責,等很多復雜的情緒。
不知道你現(xiàn)在多大年紀了?只知道你似乎對自己的體重非常不滿意,甚至有想死的沖動。似乎你感覺自己很失敗,但是這種失敗跟父母的管教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下我的理解:
孩子的成長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很有關系,但后者并不是決定因素
很多心理學研究都證明了父母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長大后的性格、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深遠的影響。譬如早期父母能跟孩子想成安全型的依戀關系,那么孩子就能更好地信任周圍的人,信任這個世界;反之,如果父母從小就對孩子的需求充耳不聞,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那么孩子長大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缺愛的人。
但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于孩子整個人生來說,僅僅起到一部分作用,盡管這部分作用非?;A。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孩子到12歲左右,也就是青春期開始,就會思考:我是誰 這個哲學問題,然后會通過跟周圍人的關系等各種方式,不斷形成自我同一性,成為一個獨立的個人。
疫情開放之前,有句很著名的話: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話很有道理,放在人生亦是如此,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責任人。
追究對錯并不是當務之急
看你的描述,其實你挺在乎到底是你錯了,還是父母錯了;我不知道你要弄清楚這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希望父母承認自己的錯誤,向你道歉?還是希望有個人跳出來,肯定你,幫你一起指責你的父母?
其實我個人覺得雖然反思是有必要的,但是追究對錯的意義并不大。且不說很多事情沒法像數(shù)學題或法官裁定案件那樣區(qū)分清楚,誰75%的責任,誰25%的責任(那種場合區(qū)分清楚通常是要跟賠償責任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即便追究清楚了,能干嘛呢? 時間沒法倒流,你也沒法回到小時候,或者體重在100斤的時候。
這話對你來說可能會有點殘酷,但我們能把握的只有“現(xiàn)在”,只要“現(xiàn)在”變化了,那么“過去”、“未來”都會隨著一起變化。所以當務之急并不是追究對錯,而是去分析,你想從哪個點開始改變,你打算怎么做。
也不需要太多點,就只做一件事情,但是能讓人感受到變化,這樣你就會有些成就感,就會愿意去做更多的改變。
心理學的內容看多了,就知道其實即便小時候有創(chuàng)傷,父母帶給了我們一些傷痛,我們也是可以通過尋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或者自我療愈等方式,慢慢地修復創(chuàng)傷,減輕對自己的影響。
希望我的思考能對你有一些輸入。
馬井光 向TA咨詢 打賞
陳曉 向TA咨詢 打賞
求助問答
每個女性朋友們心中都會有自己喜歡的男人,而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男性朋友們對于女孩都喜歡什么樣的問題都是比較關注的,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
去看看電影《重慶森林》里,王菲飾演的阿菲喜歡上了梁朝偉飾演的警察663。663剛失戀,前女友把他家的鑰匙留到了阿菲打工的快餐店。阿菲偷拿了鑰匙,每天下午,趁663不在家的時候,就偷偷
去看看梧桐坐在我的對面,舉著酒杯,一飲而盡。這個男人的身上,承載了太多的故事。他看著我,借著酒勁,欲言又止,卻又情不能自已,我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一個人,驅車幾千里,從小城到最遙遠的
去看看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破冰:我們?yōu)槭裁葱枰湍吧苏f話》,作者是:小荻老師,本來當成一本溝通書籍來讀,讀完幾遍之后,這本書實際上更象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什么要跟陌生人說話。書中有
去看看試想,現(xiàn)在是周四下午你呆呆地坐在辦公桌前,盯著面前的任務清單,想想周末前還有至少十件要完成的是事情。整個人僵住,但心率卻逐漸飆高,大
去看看很多心理科普文章都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在心理咨詢時咨詢師也會從當下的朋友關系、同事/同學關系、夫妻關系、母(父)子關系問到成長過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