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享一首兒歌來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的心思。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分享精神是合作精神、團隊精神的一部分,是很多家長越來越看重的一個能力。當孩子不愿意分享,要盡可能獨占物品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感到尷尬、羞愧和焦慮。因此會無意識的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比如把東西給其他的孩子,或者當場批評孩子等等??墒呛⒆拥氖澜绾统扇说氖澜缬泻艽蟛顒e,家長把注意力放在禮貌、品德、能力上,而孩子僅關(guān)注我對這個物品的所有權(quán)。
孩子的物權(quán)意識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呢?
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孩子還沒有物權(quán)意識。
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能區(qū)分自己和他人,但是不明確“你的”和“我的”的界限。
2-3歲,我的東西別人不能碰。物權(quán)意識開始萌芽,孩子進入物權(quán)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往往會持續(xù)6-12個月。
3-4歲,我的可以分享給你。物權(quán)被充分肯定和保護后,孩子開始愿意交換和分享自己的物品。
4-5歲,兒童樂園的東西都是我的。學(xué)習(xí)理解“我們的”、“大家的”這個概念。
5-6歲,我愿意把我的東西分享給有需要的人。形成初步成熟的物權(quán)意識。
如何面對孩子物權(quán)意識敏感期?
1. 正確面對,不要拔高事情的嚴重性
這不是孩子的“臭毛病”,而是人成長的必經(jīng)階段。我們要逐步為孩子灌輸物權(quán)意識,而不是讓孩子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比如1-2歲的時候,告訴孩子什么東西是爸爸的,什么東西是媽媽的。拿爸爸東西之前要經(jīng)過爸爸允許。2-3歲的時候,允許孩子表現(xiàn)出的“占有欲”,但是要防止避免和同齡人爭執(zhí)而事態(tài)升級。3-4歲的時候,不強迫孩子分享,但是會以身作則給孩子良好的示范。
2. 態(tài)度上不要較真
不要因此和孩子起正面激烈的沖突,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讓我丟臉了”、“孩子被慣壞了”、“這么小的孩子就這樣,長大了得多自私”,會強迫孩子“糾正”自己的占有物品的行為。這對于處理物權(quán)敏感期的寶寶是不可取的。
如果強制物權(quán)敏感期的孩子分享物品,可能會讓孩子感受到無助、恐懼。孩子可能會想:“東西是可以強制給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也是有可能強制給我的?!钡侨绻⒆釉谕?,總是被剝奪感,被侵犯感,長大后他可能會覺得我不配擁有好東西。這會影響孩子內(nèi)心自我形象的建立,影響孩子追求成就和幸福的能力。從孩子物權(quán)感發(fā)育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敏感期保護好孩子的物權(quán)感,孩子才能更順利的走向分享。家長要跟隨孩子成長的節(jié)奏,否則欲速則不達,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傷害了孩子。
3. 避免測試孩子,或“逗”孩子
很多時候家長想看看孩子會不會與自己分享東西,或者確認一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會說“寶寶把你喜歡的書給媽媽看看吧”,反復(fù)說了幾次,孩子終于下定決心把書拿給了媽媽,媽媽說“寶寶愿意把書分享給媽媽啊,寶寶真是個會分享的好孩子,媽媽不看,你拿回去吧。”這個媽媽做對了一半,我們說演戲要演足,媽媽如果后半段加上認真翻看書,覺得書本真好看,感謝孩子,最后再把書還給孩子的劇情,就更加完整。因為這樣更符合真實的場景。避免給孩子,分享就是把東西拿給別人,但是別人會立即還回來,別人不會使用的誤會。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31980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704932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4457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14641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790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