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單位的一位同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時時想起并引以為戒。當時他33歲,愛讀書,有文采,詩寫的很好。但喜歡抱怨,不分場合,不看對象,怨天怨地,無所不怨,辦公室里的同事不勝其煩。這人現(xiàn)在已55歲了,條件不錯,但至今未婚。生活中這樣的人常會遇到,有時候我們的情緒也難免受到影響。
喜歡抱怨的人,內心大多是自卑的,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虛弱,并為自己的這種虛弱感到羞恥,但是他們緊接著認為,這種虛弱是別人安排或者導致的,因此生出了恨意。
恨意作為一種情緒,里面夾雜著憤怒、不滿,理應表達出來,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又找不到一個明確的表達對象,或者他們不敢向這個對象表達,于是就漫無目標地把抱怨的子彈射向周圍,所以這種情緒就會表達給身邊的其他人,或者影響到身邊的其他人。
長期的抱怨會侵蝕你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如果你沒有學會給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至少不用不良的暗示來迫害自己。不分場合、不分對象地習慣性抱怨,什么都改善不了,還會失去原本可能到手的東西。
我們都知道,抱怨不是一種好習慣。在幾千年前,荀子就說過:“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說過:“應當讓人懂得,他是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對于世間一切不幸他都有責任,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榮譽也屬于他?!币虼?,面對工作中暫時不完善的地方,我們最好不要牢騷滿腹,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像裁判員、檢察官那樣居高臨下地評判、抨擊和指責別人,而應當看到自己的責任,拿出實干的精神和勇氣來。
對工作和家庭產(chǎn)生種種抱怨情緒,甚至采取一些消極對抗的行動,這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是,一味地抱怨,不僅什么都改善不了,還會失去更多的東西。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35446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2648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52307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947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79366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