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學(xué):人際交往,你不可不知的六大心理定律,受用一輩子;多少人敗在不懂社交!悟透這人際交往的六大心理定律,人生越來越順。
一、“第一印象”定律
在社交活動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因為第一印象直觀、鮮明、強烈而又牢固,第一印象不好,就等于是給下一步的交流開了個壞頭。不過,第一印象接觸的畢竟是表面的東西,存在著偏差,在社交活動中,我們既要注意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又要盡量避免單純靠第一印象去識人、待人,不能犯先入為主、以偏概全等錯誤。
二、“利人利己”定律
社交活動,除了滿足感情需求外,也離不開利益上的互相助益,或者利益上的相互爭奪,所謂“無利不起早”,在社交上也依然是適用的。對社交各方而言,既要有所得,又要有所付出,做到利人利己,如此,才能將良好的關(guān)系長期維持下去。
利人利己,可以說是社交的一種原動力。利人,可以擴大社交圈子,結(jié)識眾多朋友,為實現(xiàn)自己的需求積累人脈資源。利己,則是利人的回贈,是付出后的所得,也是社交的終極目的之一。
三、“投桃報李”定律
人們之所以參加社交活動,目的之一是因為可以從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與此同時,也有義務(wù)給予別人想要的,從而互相補償,取得投桃報李的心理效應(yīng)。
投桃報李,此處主要不是使用它的字面意思,而是借用過來,表示互通有無的意思。它的內(nèi)涵很豐富,除了上面說的利益外,也可以是思想、感情或者信息,也可以是性格上的互補,等等。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社交活動中的投桃報李,并不是無目的地給予,而是看準(zhǔn)對方所需和自己所求,有針對性地互通有無,實現(xiàn)差異互補。
四、“似曾相識”定律
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與某人初次相見,感覺卻好像曾經(jīng)見過似的,對方身上的某些東西,如相貌、舉止、言談、性格等,你都很熟悉,于是產(chǎn)生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感覺,將你和對方的時空距離拉近,從心里愿意接受對方,這就是社交心理學(xué)中的似曾相識效應(yīng)。
人們之間雖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別。但差別之中還是能夠找到一些共同的東西的,如思想一致、作風(fēng)相近、情趣相投、工作一樣、個性相似等。這些共性,使雙方找到了彼此都感興趣的切入點,為社交關(guān)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似曾相識的心理效應(yīng),是建立在雙方情投意合的基礎(chǔ)之上的。一般來講,人們都愿意和與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交往,因為從對方身上可以感受到許多自己熟悉的東西、喜歡的東西,接受起來也自然得多。相反,對于那些毫無共同點的人,因為雙方都找不到彼此喜歡的東西,感情上也就會變得疏遠。
五、“高山仰止”定律
對那些因為某種專長而聞名于社會的人士,人們?nèi)菀桩a(chǎn)生欽佩、仰慕、追隨心理,社交心理學(xué)上將其稱之為“高山仰止效應(yīng)”。
高山仰止效應(yīng)的產(chǎn)生,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原因。時代需要名人,時代也造就名人。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名人也不斷地變換,恰似長江后浪推前浪。人們對名人的了解和認識,只局限于他借此出名的專業(yè)特長,其他全憑想象,結(jié)果這一特長被人們在心中無限放大,遂產(chǎn)生了崇拜之情。
人們崇拜名人,是出于敬佩,因為名人的身上有比常人高明的東西,值得借鑒和學(xué)習(xí)。而敬佩又可以生發(fā)為一種力量,鼓舞人們向他們看齊。追隨名人的過程,就是激勵人們進步的過程。
六、“盲從附和”定律
人家說什么,自己也說什么;人家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既不知道人家說的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人家為什么要這么說,只是跟著人家走,這種心理便是盲從附和心理。
社交活動中,之所以產(chǎn)生盲從附和、人云亦云的心理,首先,是安全意識的需要。在眾人面前,人們總是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害怕“槍打出頭鳥”,即使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也不敢堅持。其次,是出于合群的習(xí)性。每個人都是群體的一員,要想生存下去或生活得更好,就必須被群體所接受。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41533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7468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36031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78155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2087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