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的電影是2012年電影《白鹿原》。
人性常常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同的社會文化往往會呈現不同的人性特征。在野蠻的文化我們往往會看到更多的人性惡的一面,在文明的文化我們往往會看到更多的人性善的一面。在統一的文化中,人性常常是統一的,但是有時在動亂的社會中被沖擊的支離破碎。
近百余年,中國經歷了最為動蕩的時代。列強的入侵,和內亂的遷延讓這個國家國民承受了巨大的災難。研讀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會深深的體會到國弱民辱的含義。然而當我們去解讀一個普通人的苦難時候,我們就更能體會到社會的動亂對一個人的破壞意義了。
電影《白鹿原》描寫了解放前中國普通村莊的一群普通人的遭遇。與同名小說不同,電影劇情主要圍繞著舊社會女子田小娥的故事展開,所以田小娥的死便是電影的結尾了。電影《白鹿原》是很有內涵的國產電影之一,電影將時代的特征和小說的精華演繹出來。
人性和文化可以比喻成肉體和衣服的關系。沒有著衣的肉體是脆弱易受到傷害的,著了衣服的肉體又可以御寒避暑的。而且一件衣服的式樣會讓肉體展示出不一樣的美麗,所以我們大多數的時候是靠衣著來認識一個人的個性特征,我們對一個經常改變衣著風格的人的認識也會是混亂的,或者說他對自己的認識也是混亂的。人性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的包裝下,會變得穩(wěn)定不易改變,但是對于社會文化劇烈變化中顯得很不適應。
《白鹿原》的人們開始是在傳統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后來這種宗族文化在民國、軍閥、日寇的擠壓下變了形,所以正如在電影中所描寫的那樣人性變得難以捉摸了。電影將那個時代進行了壓縮,所以我們《白鹿原》的人們是無奈的接受和被迫的適應,結果前一個事件尚未平息,更大的改變又出現了。就像一個赤裸的人剛剛披上了一件單衣遮體,結果又被人扯了下來。人性完全被生存的欲望所占領,道德的外衣便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拿電影主人公田小娥來說,她是一個美麗可愛、勤勞持家、敢恨敢愛的年輕女性。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既能料理家務事,幫丈夫處理煩心事。這樣一個女子卻因身處亂世和文化束縛,落得遭人唾罵、兇殺的下場。試想她若生在當下的社會,大概會生活的相當幸福的。所以性格無好壞之分,關鍵是是不是適應所處的社會。
大概有許多觀眾會對田小娥這一人物有“生不逢時”的感慨。而其他人物諸如白嘉軒、鹿子霖、白孝文、鹿兆謙等都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性格分裂的感覺,一時間的仁義道德,一時間的傷天害理。這也許就是亂世中人性的特寫,支離破碎,可敬可畏。
當下正值太平盛世,我們在享受著穩(wěn)定有序的社會生活和倡導自由民主文明的社會文化,也正經歷著更為輝煌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在穩(wěn)定的文化中,我們理所當然的建立內心的理性,構建人性的真善,維護道德正義。我們也要加強祖國的建設,使其國富民強,不受外侮。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8371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321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989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42596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03647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