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想想,有時候,哪怕你一天都是順順利利,但是晚上一杯打翻在你身上的牛奶就足以顛覆你一整天的“平穩(wěn)心情”,事后你再回想起這一天,第一句冒出來的評價語就是“那天真是糟糕透了……”
有人評價一天中積累的好事就好像是一個逐漸吹大的氣球,一點點壞事就是一根針,輕輕松松戳破你的氣球。
為什么會這樣?這源于我們人類所擁有的“適應性”(adaptation),適應性是進化賦予我們人類的生存利器。它使得我們可以適應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甚至可以忍受長期的痛苦,它使得我們成為“變化探測者“”(change detector),可以迅速應對在生存環(huán)境中突然出現的變化與危險。
但是,我們要時刻記住一點,進化所賦予人類的許多特性,其優(yōu)勢往往局限于我們祖先所處那種原始的生存環(huán)境。
到了生活平和舒適的現代,這種適應性展現出了一種缺陷,就是會讓我們對生活中的好事也“習以為?!?。
因為你“適應”了美好,所以你被蒙上了眼睛。
警鐘
當然,這種狀況也會被打破,在絕癥病人身上非常常見。絕癥的審判就好像是警鐘,生生將人從夢中喚醒。這一點也與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相應和,當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暫性無可回避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才脫離了那塊蒙眼布,真正看清了自己的生命。
有絕癥病人說:“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feel that I am alive. Because for the first time, I appreciate breath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many years, I appreciate my husband, my friend, my children,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appreciate it, whereas before the focus was just not there, it was others things, on the difficulties, the hardships-mostly on the negative.”(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真正活著。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感恩自己的呼吸,也是我第一次感恩我的丈夫,我的朋友,我的孩子。在這之前,我的關注點永遠都在其他地方,在艱難困苦,在消極的地方。)
我們面對美好的東西總是麻木的,是死一般的,難道必須要一個警鐘,像患上絕癥一樣,才能醒悟嗎?
感激
哈佛大學的Tal教授在幸福課上說過,我們生活中有許許多多令人感激的事情,但我們對此是如此習以為常,難道我們真的要等到悲劇發(fā)生嗎?
不如將感激當成一種生活習慣。
Tal教授傳授給了我們一種“感激之法”:每天寫下五件令你感激的事情。
要學會感激,你必須停下,真正感受當下的生活。感受春季枝椏上綻放的第一朵花,夏季日光下的第一口冰淇凌,秋季落下的第一片銀杏樹葉,冬季故宮紅墻上的第一場白雪。去感受生命和世界的極細微,你要變得足夠敏感。
有人會質疑每天五件事會不會太多了,會不會容易讓人產生疲勞感和厭倦感,但是Tal教授強調每天,是因為雖然一周一次的方法可以保持新鮮感,但卻難以使其成為我們的人格特質。
為此,教授提出了幾種方法可以規(guī)避這種厭倦感:
①改變形式:每周可以關注不同領域的感激事件(如,工作領域,家庭領域等),可以每周改變記錄感激事件的方法(如,書寫,錄音等);
②用心;
③圖像化:每次記錄感激事件的時候,要在頭腦中將這件事重新演繹一遍。教授認為,孩子的思維比成人慢,因為他們要在頭腦中將語言,單詞轉變?yōu)閳D像,因此,孩子可以簡單地生活,并對一切都充滿感激。
感激為什么對我們如此重要。因為感激代表著我們重視自己的價值,我們認同身邊的人與世界中最好的一面,肯定過去和現在的潛力和優(yōu)點。Tal教授說:“what we appreciate(感激) appreciates(增值).”(我們感激的事物會增值)。
所以,無論在你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要記住感激這個世界。因為你的生命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美麗的東西,你要記住,你生命中美好的事情很多,愛你的人也很多,但是你的眼上永遠有一條幸福蒙眼布,而你要學會扯下它。
文章最后,送上Tal教授在幸福課上所訴說的他經歷過集中營的外婆的故事:
參考資料:[1]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1636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677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7897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3473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5021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