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距離感”是什么概念?其實這是個很模糊的定義,也許可以分成好多個層面來解讀。如果從積極的層面,也許這個人的界限感比較明確,甚至苛刻;如果從負面來解讀,也許他不僅僅是不解風情,而是一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酷了。
有數(shù)據(jù)顯示,害怕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似乎已經(jīng)漸漸成了情感流行病。有些人是在確定了婚姻關系之后,才凸顯出這種特質(zhì)。而那些還沒進入婚姻的人,則可能體驗著一段又一段戀情,卻遲遲不敢邁進真正穩(wěn)定的關系中——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在“非穩(wěn)定狀態(tài)”中,他們會覺得更加自在,穩(wěn)定而親密關系,卻可能“傷害”到自己。這究竟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呢?
“害怕親密”有哪些表現(xiàn)?
其實對于逃避型依附的人,需要理解他們的一個關鍵點,那就是:這種“距離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安全感”。
他們害怕親密、逃避親密,并不是說“讓你消失”——相反,他們可能很需要這段關系。而他們所真正需要的,是這段關系中有「你」的存在,并且有「距離感」的存在。
因為,這些人可能在童年,試圖親近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時候,遭到過挫折或冷遇。如果他們太靠近,得到的只有失望或傷害。他們并非不在乎這段關系,而是太過糾結于這段關系中的親密。對他們來說,親密,就像在一塊清淡的壽司中撒了一勺多余的鹽。
逃避依附的人,往往會有以下這些行為表現(xiàn):
害怕長期的親密關系,并在進入下一步關系之前將其切斷。
對表達深切的感情顯得很抗拒,回避可能需要表達感情的場合。
當對方需要自己正視親密關系這個話題的時候,故意繞開。
在一段親密關系中缺乏與伴侶的溝通。
從不分享自己的個人目標和夢想。
從不知道自己伴侶的感覺、情緒、心理活動等,也不想去了解。
難以信任自己的伴侶,尤其是重要的事情。
不愿意透露自己過去的經(jīng)歷,或生活中的痛苦感受。
當伴侶表現(xiàn)出壓力或情緒激動時,顯得漠不關心。
無法用語言準確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從“改變他”過渡到“感受他”
回到“壽司上的一把鹽”這個比喻。對于另一方來說,在關系中索要的,也并不是加了鹽的壽司,而僅僅是一些及時的響應和應有的關愛。然而問題在于,當把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時,人們的期望往往放在:“你應該如何如何改變”。其實這無異于再次把加鹽的壽司往對方嘴里塞,關系又一次回到了起點。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當兩人各自審視這段關系時,著眼的重點,不應該是“我們應該有多親密?”或者“你為什么不懂表達親密?”。而是先從宏觀的角度去評估:這段關系是否健康,是否穩(wěn)定?然后,找到一種屬于兩個人的“節(jié)奏感”,在這段關系中,有起有落有張有弛地起舞。
你的不安僅僅是來自于伴侶的逃避嗎?
在處理親密關系中存在的問題時,最好先審視一下自身的情緒、困擾和需求。有時當人們被情緒,或者被某些事情撕扯時,自己的認知是混亂的,自我形象也是破碎的。只有先把自己的情緒安撫下來,看看面對的到底是內(nèi)心的恐慌——例如自身的不安全感,還是某個具體的事件,以及明確雙方的責任后,再去謀求對話。
從講究形式到講究行為
之前的文章曾經(jīng)提到過,焦慮+逃避型的婚姻是最累的。而其中往往以女方焦慮和男方逃避占主導。女方往往處于情感索取的角色,并經(jīng)常埋怨男方為什么不理解自己,不能體會到自己的情緒。其實這是一種“形式化”的思維,強調(diào)了某個時刻的特定形式——比如我焦慮的時候你應該過來抱抱,而不是走開。
但其實要把這種對形式的需求,轉(zhuǎn)化為行為上的表達。要知道,回避型的人并不抗拒能給他安全感的行為,但如果表達方式里面讓他感到不安全,回避就會出現(xiàn)。因此,需要去感受彼此,在哪些狀態(tài)下會感到比較安全。例如有些人在家里有長輩、有孩子的時候,會顯得特別拘謹。這就需要另一方及時意識到這一點,并積極營造屬于兩個人的時光。
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
尋求心理輔導不僅對自己有益,而且對你如何去看待兩個人的關系也有利。如果回避型的伴侶有意愿加入,那么是最好不過的。否則可以先自己與咨詢師面談。心理輔導可以幫你看見恐懼的根源,明確自己的需求,并找到突破的方向。尤其重要的是,咨詢師能夠幫助你講出自己的感受,成為你看清自己的一面鏡子。
面對回避,不需要懼怕,也不需要煩憂。一個回避的人,可能把冰冷的背影甩給了你,但并不代表他沒有一顆留戀你的心。
參考文獻
1.Marazziti, D., Dell'Osso, B., Baroni, S., Mungai, F., Catena, M., Rucci, P., ... & Italiani, P. (2006). A relationship between oxytocin and anxiety of romantic attachment.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 2(1), 28.
2.Tible, O., & von Gunten, A. (2018). Oxytocin receptor polymorphisms and attachment style in patient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ffective symptoms. Journal of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1), 1-6.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28910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706689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99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5995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16440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