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
她頗有幾分俠氣,為人處世磊落坦蕩、古道熱腸,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不夠灑脫。
她交友至誠,朋友麻煩的事情幾乎從不拒絕,哪怕是不合理的。
她為人至信,上司交代的工作從不拖拉推諉,哪怕再難。
她總是對自己有很多要求,簡單總結就是要求自己做一樣,精一樣,精成什么樣?不知道。
我們一起學畫畫,她進步飛速,但在借鑒名家畫作時卻連連感嘆,為什么我畫的和他們比起來差這么多,于是自責,更加勤學苦練;
因為她工作努力,業(yè)績突出,早已是上司和下屬公認的準總管,升職加薪近在眼前,可她卻連連推辭,覺得自己其實只是一只紙老虎,上去了就把缺點都暴露出來了;
連她生病了,腰上打了鋼釘成為小鋼鐵俠,在翻閱康復資料時也在感嘆,同樣是生病,為什么我就寫不出一篇醫(yī)療總結文,把知識商業(yè)化。
她有很多朋友和四只貓,我們都覺得她很好。
但只有她一直堅定的認為自己不夠好。
一邊學習,一邊豐富自己,一邊逼自己取得成績,一邊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夠好。
我不知道怎么幫她,我覺得單調乏味的鼓勵和安慰是照不進她心里的。
負重前行
在心理學中,這種自我評價總是負面的、消極的,認為自己作為一個人是具有“負面價值”的現(xiàn)象,我們把它稱之為“低自尊”。它也是比較普遍的、近年來廣受關注的一種現(xiàn)象。
要讓自己相信自己的價值,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低自尊。
在2005年,西澳大利亞臨床干預中心(Centre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s)的督導保拉·南森(Paula Nathan)就曾和同事一起,編寫了名為《提高自尊心》(Improving Self-Esteem)的自助手冊,其中詳細講解到:
低自尊往往與我們的不良早期經歷有關,例如在家里受到忽視、在學校里不受歡迎、被他人歧視或嘲笑等等。
而這些不良經歷會給我們帶來:
對痛苦感受的記憶、對自身價值的錯誤認識、根據錯誤認知而做出的不公正決定。
有這三座大山壓在我們的自尊前,我們要如何解決呢?
來自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心理學家Glenn R.Schiraldi在著作《The Self-Esteem Workbook》上提供了一個建立穩(wěn)固自尊的方法,兼顧了感受、認知和行為三個方面,分別是:
1.認識自己的無條件價值(Unconditional Worth)
2.感受愛(Love)
3.作出發(fā)展自我的行為(Growing)
認識自己的無條件價值
改變對自身價值判斷標準的錯誤認知。
無條件的價值是指我們的天性、身體機能、過往貢獻和無限可能等這些我們生命和存在本身的價值。
在當今社會,我們在他人的評價和比較中長大,早已習慣將自身價值建立在外在因素上。
我們會因此產生很多不合理信念,如:
“我必須是最好的,才配得到愛”“我只有考試取得第一名,我的父母才會為我驕傲”等,但心理學家Glenn R.Schiraldi指出,通過個人表現(xiàn)或其他外在因素來提高我們的無條件價值本身就是不可行的。于是久而久之我們對自身價值的判斷也越來越有失偏頗。
但好在,我們可以通過識別錯誤的認知,來改善這一現(xiàn)象。
其實,我們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只是我們的主觀觀點,而并非事實。
當我們遭受不良經歷后,主觀觀點受不良經歷的影響,會刻意忽略自身的無條件價值,從而形成比較穩(wěn)固的消極自我核心。比如“我真笨”“我真丑”“我真無趣”等都是為自己貼上的“消極自我核心”的標簽。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自身價值評判標準與外在因素分離開。
Claudia A. Howard教授在1992提出的人類價值基于的五條原理中就有提到:
“外在既不增加價值也不會降低價值。外在因素包括金錢、外貌、權力、社會地位等等只會增加市場價值或社會價值,無論何種情況,人類的無條件價值是無限的,不變的。”
“價值不是比較的,也不是競爭的。也許你可能在學術、體育或者商業(yè)方面做得更好,我可能在社交技巧方面做的更好,但我們都具有同樣的價值。
無條件的人類價值意味著你作為一個人是重要的和有價值的。因為你是有價值的,核心的自我應該是獨一無二的、珍貴的、永恒的。這也就意味著,你永遠和其他人一樣寶貴。
感受愛
給予自己無條件的愛,接納核心自我。
“感受愛”是指給予自己無條件的愛,在愛中獲得對自身價值的認可,接納核心自我。
心理學家Glenn R.Schiraldi認為,無條件的愛是發(fā)展自我的必要條件。無條件的意思是指,即使有不完美的地方,我們也依然選擇去愛。也即,當自身價值評判標準與外在條件分離后,我們可以坦然接受不愉快的外在條件而不譴責核心自我。
愛一般來源于哪里?
來源于父母的愛、重要他人的愛以及自己的愛。
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我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我又怎么能去用愛治愈自己呢?”
其實心理學家Glenn R.Schiraldi在調查中顯示,這三種愛當中,自己的愛,最接近無條件的愛。在很多方面,我們自己就能夠提供這種需要,并且還會做得很好。
例如,當自己被挫敗感包圍時,無條件的給予自己肯定與支持,安慰自己、善待自己,也可以通過冥想等方式來幫助自己減輕壓力和焦慮。
無論過去是否有人善待我們,我們都可以在今天給自己盡可能多的愛。
作出發(fā)展自我的行為
改變錯誤行為,作出真正善待自己的選擇。
“發(fā)展自我”就是在我們找回了價值感之后,把對自己的愛貫徹到實際行動中,改變錯誤行為,做出真正善待自己的選擇。
但有時,人們會通過設置障礙來阻撓自己獲得成功。這種行為絕不是一種故意破壞自我的行為,而恰恰是為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Arkin & others,1986;Baumeister & Scher,1988;Rhodewalt,1987)如:減少對重要的資格認證考試的準備;在任務剛開始時不好好干,以便不至于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等。
這樣在失敗發(fā)生時我們便可以說:“我并沒有真的失敗—要不是因為…我肯定能干好。”
因為“因耽擱而失敗”要比“全力爭取卻失敗了”更能維持我們對自己能力的信任,從而更有利于我們維護自尊和公眾形象。
在我們更愿意把失敗歸于外因而產生“自我妨礙”的當下,改變錯誤的行為習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時候我們可以借助“調整不合理信念”來幫助我們改善行為習慣。
Step1:找出一條最想改變的不合理信念
Step2:思考這條不合理信念在生活中對你是如何產生影響的
Step3:回述自己為什會產生這樣的不合理信念
Step4:列出不合理信念給你帶來的短期益處和長久傷害
Step5:通過總結它的優(yōu)缺點,尋找更合理的信念
Step6:將新的信念應用于生活實踐
Step7:以此類推,逐漸改變生活中的其他不合理信念
它可以通過總結,幫我們更好的認識我們的不合理信念,以使我們調整生活習慣,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
心理學家Glenn R.Schiraldi在書中強調,發(fā)展、成長等這一系列的積累過程,都是持續(xù)的。
它是在爬樓梯,而不是到達,你不需要到達一個什么樣的自尊水平,你只需要在心里知道,你在前進,在前進。
它不是競爭,也不是比較,你可以選擇你自己的“課程”和節(jié)奏。
尾聲
有很多人背著三座大山走了很久。那一定很辛苦。
我曾看過汪涵解讀千手千眼觀音的視頻,有人問過,為什么菩薩只有998只手呢?汪涵解釋,菩薩之所以只有998只手,是因為菩薩等了千年萬年,只為等世人伸出雙手。
用這雙手來助人,也用這雙手來助己。
所以,在漫長的人生中,希望我們都能及時的為自己伸出雙手。
這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我們都在變好的路上。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70491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0402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79447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3757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8649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