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了老家,一個同學結婚。
我發(fā)現,每次一回家,就完全沒有狀態(tài)工作,無論是讀書、寫作、還是其他事情,都沒法安心。
一開始,我以為是環(huán)境的問題,周圍干擾因素比較多。
但后來,我發(fā)現,自身問題才是關鍵因素,主要是自己的心不夠穩(wěn)。
肯定有同學要問:如何能讓心穩(wěn)一點?
在回答「如何」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為什么心會不穩(wěn)?」。
心不穩(wěn)的表現,最常見的就是焦慮。
那,為什么會焦慮?
搞清楚這個問題比較難。比如,我焦慮了,大多數情況下,我沒法立刻、準確的知道,什么事情讓我焦慮了。
而情緒這東西,如果在開始階段,沒法立刻覺察,并找到引發(fā)原因,它就會如星星之火,讓人的整個狀態(tài),都燎原起來,變得焦躁不安。
那,為什么人沒法清楚的知道,自己啥時候起了情緒?什么事情引發(fā)了自己的情緒?
我最近在讀《社會心理學》,在書里找到了一些線索 ——
情緒反應通常是即刻的,在我們進行審慎的思考之前,就已表現了出來。神經通路的捷徑,是將從眼睛和耳朵那里收集到的信息,傳送到腦區(qū)的感覺交換臺(丘腦),并且下傳至它的情緒控制中心(杏仁核),而這些都在與思維活動有關的皮層以任何形式介入之前發(fā)生的。
用人話來講 ——
因為大腦的結構原因,我們看到、聽到的一些信息,會先到達杏仁核。而杏仁核是管理情緒的,它天生就保持著一個「草木皆兵」的備戰(zhàn)狀態(tài),一旦遇到任何信息,它都會默認把信息當做威脅,讓身體發(fā)生反應,于是,我們就會表現出焦慮、擔憂、憤怒等情緒。
我們常說的:遇到事情要多用理性思考一下,就不會容易起情緒。
但這個很難,因為大腦的生理結構,信息會先到達杏仁核,然后才到達控制理性那部分大腦。
所以,我們遇到一個信息,通常來不及啟動理性,就先爆發(fā)了。
那,如何能鍛煉自己的理性大腦更強呢?
我們常聽到的一個方法:冥想。
冥想,能讓大腦控制理性的部分,慢慢增大。
這部分變大,那功能就會更強,理性就更容易起作用。
冥想,也叫正念:對當下發(fā)生的事情,保持全然的覺知。
冥想的時候,是對呼吸這件事,保持全然的覺知。
也就是,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通過呼吸這一個不斷變化的事情,來鍛煉自己對其他事情的敏感性。
當我們能時刻注意到呼吸,那再遇到一些會讓我焦慮,憤怒的時候,大腦就更容易捕捉到,然后用理性腦思考一下,這樣就不容易起情緒。
當然,如果你已經起了情緒,但不知道為啥。
比較好的方法,在起了情緒后,通過回憶,把之前經歷過的事情,想的東西,都寫下來。然后挨個思考,哪個信息會引發(fā)哪些問題,深究出來,到底是什么引發(fā)了情緒
然后,根據不同情況,用不同方法對治。
這樣,情緒就會慢慢消散。
長期這樣鍛煉,大腦就會知道:哦,這件事情以前讓我焦慮,但其實它沒必要焦慮。
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就不容易起情緒了 ——
心就變穩(wěn)了。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28853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3118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5924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3187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8705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