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人們最常說的謊話做個排行榜,那“過兩天就把錢還你”絕對可以有姓名。
在微博上,“欠錢不還”的tag下已經有2.4萬討論和1000多萬閱讀量。
如何應對親友“老賴”更是眾人的心頭痛。
少則一頓午飯錢,多則上萬救急款。
雖不至于影響生活,但當約好的還款日來了又過,這場基于信任的賭注最終又是金錢和朋友兩頭空。
我們自以為是一次仗義之舉,結果“小丑竟是我自己”。
01、欠錢不還的人,都在想什么?
每個人多少都數得出幾個欠過自己錢的人。
也許你還不由自主地去視奸過對方的朋友圈,暗自腹誹:
對方明明向自己哭窮,卻還有錢去聚餐、旅游、買新手機?
你以為欠錢的人是孫子,結果對方過得還挺大爺。
那究竟為什么這些欠錢不還的人對這筆良心債無動于衷呢?
研究發(fā)現,這竟然是因為他們記性不好。
科學家已經證實:
人們傾向于用一種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去處理人際互動方面的記憶,來保護和提高自我形象。
也就是說,我們會忘記那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而欠債正是如此。
心理學家George Loewenstein和Linda Derro,曾讓971個受訪者描述自己借錢或被借錢的經歷。
結果,驗證了本杰明·富蘭克林的那句名言:借債的比放債的記憶差。
除此之外,調查還顯示:
借錢者會低估自己欠朋友的錢,甚至還容易想象成,是對方主動提出借錢給自己。
尤其當借錢只是一個口頭協(xié)議時,借錢的人會傾向于認為這是朋友之間的幫助,而不是必須還的借款。
不得不感嘆一句:人類為了自己,真的是什么都腦補得出來??!
另外,就算借錢者記得他們欠了錢,他們對這筆錢歸屬權的認知也影響了他們按時還錢的積極性。
當我們把錢借給別人時,我們知道這筆錢還是自己的。
但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諾頓研究發(fā)現:
對于一些借錢者來說,這筆錢已經是“他們的錢”,是對自己未來收入的預支,和借錢給自己的人已經沒有關系了。
既然花的是“自己未來的錢”,那么還錢也交給未來的自己,總有一天能夠補上嘛。
可以看出,他們總是更容易看到借錢積極的一面,而低估了潛在的消極影響,如,一段友情的終結。
Loewenstein發(fā)現:
借錢者對拖欠還錢給債主造成的憤怒和失望極不敏感,低估了借錢給彼此關系造成的負面影響。
銀率網(Bankrate)在2019年的一項調查也顯示:
近一半的美國人在好心借錢給親朋好友后,遭遇了不良后果——
有37%的人被欠錢不還,21%的人與借錢者的關系出現惡化。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借由角色說出了那句“不要借錢”的警世名言:
錢財借出,失錢丟友。
02、別人憑本事借的錢,我如何憑本事要回來
對于將錢借出的結果,多數人其實都已經有較低的心理預期。
中國青年報社曾對2003名受訪者做過調查,發(fā)現:
有逾6成的受訪者會擔心借錢者不還錢或不按時還錢。
盡管如此,面對熟人的請求,許多人依然選擇咬咬牙應承下來。
社會學家Alejandro Potts和Rock o 'brien認為:
人們在接受因為身處群體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對于拒絕來自親朋好友的請求也會倍感壓力。
所以,即使和借錢者沒那么親密,人們也難以堅定地拒絕借錢的請求。
哈佛大學教授米歇爾?拉蒙特也指出:
人們往往不希望違背所在群體對成員的道德期待,害怕被當成自私自利的人,于是被迫慷慨。
尤其當對方借錢的理由越是合理,人們越是感到在道德上有義務去遵循。
類似的,人們在約定還錢的日期到了后也不敢直接討要,因為擔心給人留下斤斤計較和小心眼的印象。
但是,要讓我們在別人不還錢時自認倒霉也多少會心有不甘。
那么在訴諸法律手段之前,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來避免成為冤大頭呢?
1. “親兄弟明算賬”式借錢
很多人為了表明對對方的信任,容易大手一揮,放話“有錢再還”。
這固然能夠獲得借錢者的感激,但是豪爽的借錢也可能讓別人覺得錢到手得很容易,助長他們的不良花錢習慣。
所以,如果你真的決定好借錢給對方,最好能夠讓對方詳細說明一下還款計劃。
如果對方用來還錢的預期收入不確定,那么還應該寫下備用的還款方案。
另外,問清楚對方用錢的目的,或許你還能夠提供除借錢以外的替代性解決方法。
2. 正視催收心理,不用不好意思
要想把欠款收回來,我們首先要過的往往是自己這一關。
不論是拒絕別人的借錢要求,還是催收,我們都只是在堅持自己本來就有的權利而已。
我們可以幫助別人,但這是在基于他們尊重我們的基礎上。
對于那些用道德標準來綁架自己的人,就用不著再去營造一個“好人”形象了。
但也有一種可能性是:
借錢者只是不小心忘記了這筆欠款,一次提醒不僅是利己的行為,也能幫助對方做一個誠信的人。
3. 用其他方式把錢要回來
有時候,借錢者確實手上沒有足夠的現金歸還,或是你已經察覺到對方打算賴掉這筆帳,
也許你可以嘗試提出一些其它補償手段來彌補自己的損失。
例如,
如果對方有車,可以讓對方開車接送你;
對方的一些技能或渠道,沒準能滿足你的需求;
... ...
那么,這筆錢也就以其它方式被化整為零地收回來了。
最后一招,不妨把這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給那些欠錢的朋友提個醒:
在票圈看到本文的你,心里有點數了嗎?
References:
[1] Linda Dezs?, George Loewenstein, Lenders’ blind trust and borrowers’ blind spots: A descriptive investigation of personal loan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Volume 33, Issue 5, 2012, Pages 996-1011
[2] Frederick F Wherry, Kristin S Seefeldt, Anthony S Alvarez, To Lend or Not to Lend to Friends and Kin: Awkwardness, Obfuscation, and Negative Reciprocity, Social Forces, Volume 98, Issue 2, December 2019, Pages 753–793
[3] Noah J. Goldstein, Ashley N. Angulo, Michael Norton ,"The Psychology of Borrowing and Lending", NA -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 41, 2013
[4] https://www.bankrate.com/finance/credit-cards/lending-money-survey-2019/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31991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3727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4669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1880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74333 人想測
立即測試